陳榮儒先生記述其1997年(民國八十六年)10月的波海三國之旅 -- 重要的是其所介紹的波海三國的歷史背景資料 -- 著實難能可貴! 文章來源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SMZEqYaBSETiL0alnPKT/article?mid=2097&pk=%E6%84%9B%E6%B2%99%E5%B0%BC%E4%BA%9E -- Aries部落格: 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835528/ 波羅地海三國之旅 作者: 陳榮儒 前言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多數前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,只有少數直至1990年初仍被外來政權佔領、統治,北歐波羅地海三國(Baltic States,簡稱波羅三國)--立陶宛(Lithuania)、拉托維亞(Latvia)及愛沙尼亞(Estonia)即為一例,台灣又是另一例。   1987年夏,筆者第一次旅遊蘇聯時,才知道波羅三國的獨立復國運動。二年後1989年8月23日,約200萬波羅三國人民將三國首都連成長達370英里(約590公里)的人間鎖鏈(Human chain),以紀念並抗議德俄密約50週年,又要求獨立復國的新聞,轟動了全世界。波羅三國更於1990~1991年,不顧蘇聯大軍壓境,先後宣佈脫離蘇聯而獨立,又舉行公民投票,終獲獨立復國。   1997年10月初,筆者與內人明秀因慕名而參加旅遊團,踏上波羅三國之旅。先到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(Tallinn),往南至拉托維亞之利加(Riga)及立陶宛之威爾紐斯(Vilnius),之後,轉往東鄰的白俄羅斯(Belarus),再到俄國的莫斯科和聖彼達斯堡等舊地重遊。 波羅地海三國   波羅地海三國位於東北歐,北臨芬蘭灣,東及南接鄰俄國及白俄,西臨波羅地海(Baltic Sea)。最南的立陶宛面積最大,25,174平方英里(65,200平方公里,約為台灣的1.8倍),人口卻只有390萬人,其中立陶宛人佔80%,俄 會場佈置人10%,餘為其他族群,GNP每人約US$4,230。拉托維亞次之,面積24,942平方英里(64,600平方公里,約為台灣1.8倍),人口280萬,其中拉托維亞本國人只佔51.8%,俄人佔高達33.8%,GNP每人約$4,810。最北的愛沙尼亞最小,面積17,413平方英里(45,100平方公里,約為台灣的1.25倍),人口約165萬人,愛沙尼亞當地人佔61.5%,俄人佔30.3%,GNP在三國中最高,約為US$6,500。 旅遊見聞   10月3日自紐奧良出發,經紐約直飛芬蘭首都赫爾辛基(Helsinki),距上次(1987年)初遊,相隔10年。在芬蘭值得一提的是:全國有八萬個湖及有兩種官方語言:芬蘭語及瑞典語,在516萬人口中,芬蘭人佔93%,而瑞典裔有5.8%,街道及重要標誌皆有兩種文字。 茲將在波羅三國首都的見聞簡介於後: ‧愛沙尼亞首都:塔林(Tallinn)   10月6日,隨旅遊團從赫爾辛基塔渡船橫渡54英里寬的芬蘭灣,經三個半小時後抵達塔林。人口約50萬的首都,幾乎是德、北歐及蘇俄的混合建物和歷史。到處可見正在大興土木,整修蘇俄佔領下失修的名勝古蹟。著名的Old Town內的荒廢古蹟,看了真令人感嘆,但是在郊外的俄國彼得大帝於1730年代為其妻Kathrine所建的古宮,則保存良好,成了明顯的對照。   最令旅遊者印象深刻的是首都歌謠祭廣場(Song-Festival Grounds),此一可容三萬人以上的演唱廣場建於1969年,自1988年起每年舉辦三萬人大合唱,即所謂Singing Revolution (歌唱革命),以自由、平等和獨立為口號倡導獨立運動,不但引起全國各地響應,積極參與獨立運動,連鄰邦拉托維亞及立陶宛也響應,加速點燃波羅三國獨立運動的火花。   獨立後,政府雖傾全力從 酒店工作事復建工作,人民生活亦大有改善,然而,人民仍不斷苦嘆道:獨立前有錢買不到東西,現在卻物資豐富,口袋空空如也。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族群間的協調難題,雖有三成多的俄人,由於政府處理俄人入籍政策適宜,族群摩擦問題尚不嚴重。 ‧拉維維亞首都:利加(Riga)   10月8日遊覽利加,是三國的首都中最西洋化及現代化的都市,人口100萬,俄人佔60%以上。佔領期間,蘇聯積極鼓勵移民,致大量俄人湧入利加,俄國風情頗濃,到處尚可聽到俄語。獨立後,俄人不願回俄國,又多不願入籍拉托維亞(一因統治者心態作崇,二因不願學習拉語),拉托維亞又不採用雙語政策,是三國中族群衝突最具爆炸性。拉國對蘇俄具有高度的戒心。   利加的市中心建有自由紀念碑(Freedom Mounument),以紀念該國為自由奮鬥而犧牲的先烈。自1986~87年,學生們開始在此獻花,表達對自由和獨立的嚮往。著名的獨立運動組織-"Popular Front"(人民陣線)於1988年在拉國成立,目的在鼓吹民族意識的覺醒,以舉辦歌唱、民族舞蹈以及製作影片來提醒人民勿忘獨立復國的決心,雖屬柔性,卻也能打動民心。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本土母語及傳統文化的保存不遺餘力,這也是為何被異族統治100多年,而仍能堅持強烈的民族意識於不墬,獨立運動永續的重要因素之一。 ‧立陶宛首都:威爾紐斯(Vilnius)   10月9日下午抵達威爾紐斯,人口60萬,整個城市顯然比利加落伍很多,然此城亦有轟轟烈烈的歷史特色。最古老的蘇聯大學Jesuits(建於1569)即在此。威爾紐斯主導了波羅革命(Baltic Revolution)幾達半世紀。1941~1944德軍佔領期間,對猶太人大屠殺(Holocaust)即在此開始,約有 褐藻醣膠20萬猶太人(佔猶太人口的90%)被屠殺,屠殺現場仍保存。1944年7月7日俄軍入侵立陶宛之後10年間,約有25萬人被放逐(Deportation)至西伯利亞。獨立運動者於1988年6月3日在此創立「立陶宛改革運動組織」(Sajudis),從事一連串的抗俄運動,如1989年2月16日舉辦立陶宛獨立71週年紀念活動,來挑戰統治者。立陶宛最高議會(Supreme Council,等於國會),1990年3月11日宣佈恢復獨立,點燃波羅三國相繼宣佈脫離蘇聯,以及雙方對峙的戰火!   9日晚餐被安排在首都的電視大樓,當地導遊特地介紹蘇軍在1991年1月13日以戰車攻擊該大樓的實況紀錄,並參觀展覽的圖片,隨處可見彈跡,令人觸目驚心。當日的攻擊殺死14名非武裝的年青男女,包括一名20多歲的女子,躺在戰車前,企圖阻止戰車前進,慘不忍睹。次日上午,旅遊團到離首都30多英里外的"Trakai",是一處立陶宛13世紀的水上城堡首都,15世紀統治者居處,現改為著名的博物館。是日下午,筆者與明秀特地跑去看立陶宛的最高議會(國會),七年前(1990年3月11日),勇敢的議員們在此宣佈獨立。蘇聯命令撤銷,國會抗拒,並以高達10多尺的鋼筋水泥牆圍繞國會大樓,以防蘇軍戰車開打,幸而未發生衝突,不然,後果真不堪設想。 波羅地海的辛酸血淚史   波羅地海三國,依其被佔領、併吞以至獨立復國,約可分為五個時期: ‧蘇俄第一次佔領期(1795~1918):波羅三國自1795年先後被俄國佔領,開始長達123年的殖民統治。 ‧初次獨立期(1918~1940):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,德國與俄國於1918年3月3日簽署Treaty of Brest - Litovisk和平條約,同意波羅三國獨立。立陶宛、愛沙尼亞及拉托維亞,分別於1918年2月18日、2 土地買賣月24日和11月18日獲得獨立。 ‧俄德佔領期(1940~1944):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,德國和蘇俄於1939年8月23日簽署Molotov-Ribbentrop Pact和平密約(又稱Hitler-Stalin Pact),蘇俄據此密約,於1940 年8 月併吞羅波三國。美國對此非法併吞拒不承認。一年後的8月,德軍把俄軍驅出,佔領 波羅三國,並開始對猶太人大屠殺。 ‧蘇俄殖民統治期(1944~1991):二次大戰末期,德國敗戰,蘇俄於1944年7月7日再次併 吞波羅三國,開始長達近半世紀的共產專制,高壓統治。 ‧獨立復國(1991~至今):立陶宛最高議會率先於1990年3月11日宣佈恢復獨立,愛沙尼亞及拉托維亞則分別於1991年8月20日及21日宣佈獨立。 蘇聯以高壓統治波羅三國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,蘇聯乘德軍節節敗戰時,再次併吞波羅三國,並立即開始採取共產專制的高壓統治,尤其在1944~1954年最為激烈,也引起三國人民最強烈的反抗。蘇聯統治者所採用的統治手段可歸納為下列數種: ‧鎮壓(Repression)政策:蘇聯扶持傀儡權,只准共產黨員及支持者參加選舉,剝奪人民的自由及參政權,箝制言論、逮捕、殺害異議人士,實施嚴厲的檢查措施(Censorship),徹底禁用本國語文,企圖消滅本地的傳統文化。 ‧放逐(Deportation)政策:中上階級的知識份子、分歧份子以及對外來政權反抗者,皆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及中亞。1949年3月一個月內就有10萬的波羅國人被放逐。 ‧蘇俄化(Russification)政策:蘇聯藉大量的集體移民到波羅三國,迫使三國在政治、經濟及社會制度,全面蘇俄化,尤其在拉托維亞及愛沙尼亞為甚,至今兩國仍有三成以上的俄國人居住,立陶宛則因抗爭激烈,俄人移民較少。 ‧企業銀行國有化:蘇俄併吞波羅三國?酒店工作熔臚@步,就是美其名為「財產歸公」,將私有企業及銀行統統收歸國有,富裕了共產政權,人民敢怒不敢言。 ‧沒收私有財產以及農業集體化(Collectivitation of Agriculture)。 波羅地海三國獨立復國的導因與經過   雖然三國的民族、文化、語言及歷史都有很大的差異,卻因同病相憐和同仇敵愾之心,策劃各種計劃與策略,建立聯繫與團結的管道,互相交流協調,推動他們的民族解放運動,終於達到復國的目標。其導因與經過,就筆者所知而主要者簡介於下: ‧堅持國家認同(National identity):二次大戰結束後,雖經40多年的俄化政策,波羅三國多數人民仍未失去對國家的認同。他們具有強烈且頗為固執的民族性,他們堅持使用自己的語文,保存自己的傳統文化與音樂等,這是他們民族意識和國家認同的根基。 ‧歌唱革命(Singing Revolution):據說,人口800多萬的波羅三國,竟有100萬首的民謠,可見他們對音樂的喜愛,也藉此紓解心中的鬱卒。1988年始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,然後傳遍 鄰國的歌謠祭(Song Festival),每年在各地舉行,動輒集會2-3萬人,用歌謠表達對外來 政權的不滿,及爭取獨立復國的決心。 ‧強烈而不斷的抗爭:抗爭以二次大戰後的10年間最為激烈,直至獨立前也從未間斷。三國中以立陶宛的抗爭最為激烈。立陶宛早在1940's就組織「森林兄弟游擊戰」(Partisan War by Forest Brothers),組織嚴密而龐大,頗得人民的支持,專打蘇聯統治者及通敵共謀者 (Collaborators),(因此,俄人不敢大量移民立陶宛),雙方傷亡慘重,俄人與游擊戰友各 死20,000人以上,也有13,000本國人與外來政權通敵者被游擊隊處死。 ‧提倡「開放」及「改革」:1985年戈巴契夫(Mikhail Gorbachov)升?情趣用品蠙玻p總理,主張「開放」(Glasnost俄語)和「改革」(Perestroika俄語),促成波羅三國人民的復國意識高漲,並 紛紛成立獨立運動組織。拉托維亞率先於1988年初成立「人民陣線」。立陶宛亦於1988年6月3日宣佈成立改革運動組織"Sajudis"(實為復國運動組織),主張開放、民主及主權。 ‧德俄密約協定被揭穿:隱瞞波羅三國人民長達半世紀,德國和蘇俄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Molotov-Ribbentrop Pact秘密協定,於1988年6月1日被公開揭穿,波羅人民一片譁然 而忿怒。同年8月23日德俄密約49周年,有25萬立陶宛人民示威抗議蘇俄非法佔領波羅三 國。次年,1989年8月23日,值德俄密約50周年,約200萬波羅三國人民,以手牽手,將 三國首都:立陶宛的威爾紐斯、拉托維亞的利加及愛沙尼亞的塔林,連成長達370英里(590 公里,幾乎可繞全台灣一圈)的人間鎖鏈(Human Chain),以抗議蘇俄藉該密約,非法併吞波 羅三國,並要求獨立復國。 ‧人民怒吼,獨立潮流擋不住:不顧蘇聯大軍壓境的威脅,立陶宛最高議會毅然於1990年3月11日宣佈「恢復獨立」。蘇聯政府迫立陶宛收回宣布,未果,蘇聯4月17日宣佈對立陶宛實施經濟封鎖,立陶宛仍不屈其威脅,雙方對峙,嚴重武力衝突一觸即發。次年,1月13日蘇軍攻入首都,並攻擊電視大樓,殺死14名平民。拉托維亞及愛沙尼亞於1990年3月30日向世界宣佈脫離蘇聯,但未宣佈獨立。 ‧以公民投票決定國家命運:在國際人士見證下,立陶宛率先於1991年2月9日舉行公民投票,投票率高達84%,91%贊成獨立。消息傳出後獲得國際社會的掌聲。  筆者代表FAPA馳電立陶宛駐美公使Mr. Stasys Lororaitis道賀,並發表聲明:「貴國此次公民投票,雖迭遭聯聯政府的威脅與干擾,立陶宛人民仍發揮高?室內設計蛌澈i氣與智慧,克服一切困難,值得欽佩。立陶宛人民給台灣人民無限的鼓勵與啟示,立陶宛經驗可作為台灣借鏡。」  拉托維亞於同年3 月3日舉行公民投票,投票率亦高達87%,雖境內有33.8%的俄裔,仍有73%人民支持獨立,愛沙尼亞也於同日公投,有82%高投票率,77%人民選擇了獨立,雖然國內也有30.8%的俄裔。愛沙尼亞和拉托維亞分別於1991年8 月20日及8月21日向全世界宣佈獨立。 ‧自助人助,終獲國際承認:公民投票後第三天,冰島搶先予立陶宛外交承認;瑞典是第一個在立陶宛設立大使館的西方國家--於1991年8 月29日設館。美國則於同年9月2日同時承認波羅三國。蘇聯亦於4日後的9月6日,心不甘情不願地承認三國的獨立。立陶宛、拉托維亞及愛沙尼亞於1991年9 月 17日同時進入聯合國。蘇聯軍隊以維持秩序為由,實則為保護俄僑民及其權益,延至1993年8月31日才完全撤離立陶宛,再過一年後的1994年8月31日才自托拉維亞及愛沙尼亞撤退。 從波羅三國的獨立復國看台灣獨立的前途   波羅三國在蘇聯完全控制下,內有傀儡政權及俄裔族群,外有蘇軍壓境,更無外力支援,完全靠自力抗爭加上群眾力量(People's power),終於達成獨立復國的夢,令人欽佩。他們有明確的目標--獨立復國,有不貪名利、永不妥協的領導者,來帶動人民協力抗爭外來政權,時機成熟,水到渠成。如就天時、地利和人和三個條件來看,波羅三國遠遜於台灣的處境。然而,波羅三國成功了,台灣能嗎?讓我們來比較兩者在各方面的條件之異同: 兩者的類似之處: ‧被外來政權佔領:波羅三國和台灣同被外來政權統治一世紀以上,二次世界大戰後仍被強權佔領,並遭受鎮壓,恐怖的高壓統治。 ‧強權擺佈,忽視人民意願:蘇聯藉Hitler-Stalin Pact密約非 景觀設計法併吞三國。中國國府依據無人簽字,且無國際法效力的所謂「開羅宣言」非法佔領台灣。兩地住民的意願完全被忽視! ‧內憂外患:拉托維亞及愛沙尼亞境內住有三成的俄裔,立陶宛也有一成俄人,時有族群摩擦,而引起緊張。波羅三國皆與俄國為鄰,隨時有俄軍入侵的憂慮與恐懼。台灣亦有「族群問題」,表面上雖不嚴重,但對國家認同分歧頗大,成為台灣安定的一大變數。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的對峙,或將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,不但對台灣帶來不安定,有可能成為中國攻打台灣的藉口,何況,歹厝邊的中國虎視耽耽想藉機併吞台灣,台灣一日不獨立,只有過著不 安與恐懼的日子。 兩者的不同之處: ‧地理上不同:拉托維亞及愛沙尼亞東鄰俄國,立陶宛東接白俄,南鄰俄國,較有被騷擾的可能。 台灣四周環海,與中國有相隔100英里以上的台灣海峽,是一優越的自然防衛屏障,中國要侵略台灣談何容易。 ‧獨立經驗不同:台灣尚無獨立的經驗。波羅三國曾於1918~1940年間,依據德俄簽訂的Tresty of Brest-Litovisk,成為主權獨立國家。三國又於1990~91先後脫離蘇聯而獨立。 ‧國家認同不同:雖經半世紀的異族統治,且國內仍有高比例的前統治者(俄人)居住,並未影響波羅國人的民族意識以及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和國家的認同。反觀在台灣,仍有台灣意識和 中國意識的嚴重對立,而中國意識者仍堅拒認同台灣這塊土地,造成國家認同的混淆。土生土長的台灣人,因受國民黨的毒化教育,一般對台灣的國家認同亦不夠堅強。 ‧語言及文化堅持的不同:波羅三國有自己的語言與文字以及傳統文化。雖經多年的俄化政策及高壓統治,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並未被俄人同化、消滅。此與波羅國人的先天倔強與固執的民族性有關,但應與復國運動之領導者的堅持與執著,有絕對的關連 酒店兼職。在台灣,則因台灣人的「溫順好欺侮」,以及意志不堅,只知迎合統治者的好惡,本土語文和台灣文化幾乎面臨滅亡的命運。 ‧人民對密約或假宣言的態度不同:波羅三國因Hilter-Stalin Pact秘密條約而被蘇聯非法 佔領,人民在每年8月23日締約日舉行示威抗議,表示憤慨,誓死也不罷休!「中華民國」及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根據虛偽的「開羅宣言」及「波茨坦宣言」宣稱對台灣擁有主權,台灣人未曾表達抗議與憤怒,或提出異議。更可悲的是,對於攸關台灣國際地位和國家命運的「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」,台灣人也無動於衷,全台灣幾乎鴉雀無聲,不少台灣人或對此和約全然無知,或一知半解,不知此和約對台灣前途的重要性,難怪眾多台灣人對台灣獨立缺乏信心! ‧獨立運動的推動方式不同:波羅三國的獨立運動應屬於顯性型,目標顯明,而且持續不斷地,敢公開挑戰外來政權,甚至不惜犧性生命,如立陶宛的”Partisan War by Forest Broth ers”及後來的”Sajudis”以及拉托維亞的”Popular Front”。在台灣,如有獨立運動,只說是屬於隱性型,或僅是一種民主/人權運動而已。 波羅國人選擇的反省   正如其他爭取獨立的殖民地或地區,波羅三國在為獨立復國而抗爭蘇聯的統治時,也面臨不少痛苦的抉擇,茲列舉三項關鍵性的選擇,供作參考,這些關鍵性的選擇對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士或多或少,仍具有啟示性意義: ‧要生存或被消滅:波羅三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常告知三國人民:波羅地海人只有兩個選擇:要生存(即獨立)或被大國併吞而消滅。若要生存(獨立),愛國主義(Nationalism)應是生存的唯一模式;若要生存,你必須是愛國主義者。  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G2000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23gili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